麥克馬洪線(McMahon)是一條由英國探險家為印度測量時劃的一條位于英屬印度和西藏的“邊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圖,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云南的尖高山,將傳統上西藏當局享有管轄權、稅收權和放牧權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都劃進印度去。英屬印度政府和印度都聲稱這條“邊界”就是正式疆界。對于這條“邊界線”,歷屆中國政府都不予承認。英國政府也遲遲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才開始出現在英屬印度的地圖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標定界”。中國政府一直堅持正確的立場,絕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
中文名稱:麥克馬洪線
外文名稱:mcmahon
設立時間:1914年
設立人:馬克馬洪
作用:界定印度和西藏的邊界
效力:中國不予承認
1、情況概述
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英語:McMahonLine)是一條由英國探險家為印度測量時劃的一條位于英屬印度和西藏的“邊界”。名稱以英國外交官亨利·麥克馬洪爵士命名。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處,大致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云南獨龍江東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將傳統上被認為屬于中國的約9萬平方公里領土(這是大致說法,不僅包括印度現時控制的地區,還包括緬甸現時控制的地區)劃給印度和緬甸。
麥克馬洪線并不是一條畫在分水嶺上的“邊界線”,全線有7處被河流穿越,這是一條牽強附會和粗制濫造的邊界線,給中國與印度、中國與緬甸的關系留下后患,由于各自國家對麥克馬洪線的不同理解,造成了沖突,例如中緬之間產生獨龍江歸屬之爭,中印之間產生克節朗河流域歸屬之爭,以及中印緬三國交界是位于底福山口,還是塔廬山口之爭。但總體而言,印度、緬甸都認為麥克馬洪線是既定的歷史疆界。
2、歷史糾紛
中印邊界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1914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炮制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認。
1947年印度獨立后,不僅繼承了英國對中國部分領土的侵占,而且進一步侵占中國大片領土,于1953年擴展到“麥線”。
1954年,印按其侵占和無理主張單方面在地圖上將中印“未定界”改畫為“已定界”。1959年,印根據其改畫過的地圖線正式對中國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提出領土要求。
1960年4月,周恩來總理前往新德里與尼赫魯總理舉行會談,由于印堅持無理立場,雙方未達成協議。隨后舉行的兩國官員會晤也無結果。1962年10月,印在邊境向中國發動全面武裝進攻,企圖用武力攫取領土,中國被迫進行自衛還擊。此后,兩國邊境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基本保持平靜。
1987年2月,印在非法侵占“麥線”以南的中國領土上建立所謂“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絕不承認非法的“麥線”和所謂的“阿邦”,并要求印撤回所有越線設點的軍事人員。
1988年12月,印總理拉·甘地訪華,雙方表示在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邊界問題辦法的同時,應積極發展其他方面的關系,努力創造有利于解決邊界問題的氣氛和條件。雙方同意建立關于邊界問題的副外長級聯合工作小組。
兩國副外長級邊界問題聯合工作小組已舉行了十幾輪會談。雙方一致認為邊界問題不應成為兩國發展其他雙邊領域關系的障礙,而應通過和平談判加以解決。1993年,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并成立了專家小組,討論制定協定的實施辦法并已取得一些積極進展。1995年11月,雙方撤除了兩軍在邊境東段旺東地區過于接近的哨所,使邊境局勢更趨穩定。1996年11月底江澤民主席訪印期間,兩國政府簽署了《關于在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這是中印在建立相互信任方面采取的重要舉措。協定的簽署和實施有助于進一步維護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的和平與安寧,為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創造良好的氣氛。
3、問題現狀
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受麥克馬洪線云南段為中緬邊界,稱之為習慣邊界。1959年11月7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麥克馬洪線西藏段稱為實際控制線。
時至今日,雖然中國政府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但仍同意以此線為臨時邊界,要求印度巡邏隊不可越過,中國巡邏隊也不越過。中印兩國自1962年戰后的一系列爭端,都與對麥克馬洪線不同認識有關,因此麥克馬洪線西藏段亟待雙方共同勘定。
麥克馬洪線
今日中印實際控制線與此線走向比較相近,但并不重合。目前大多數國家均承認現有的中印邊界。
1987年印度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將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印爭議地區和印緬邊界一些地區合并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中印爭議地區的面積占該邦總面積的80%。
由于印度政府強烈要求全部爭議地區,結果由于這條邊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中國雖然在戰爭中勝出,卻單方面撤退在戰爭前的控制線,使印度得以繼續控制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
至今,印度已有約30萬的移民屯居在這個爭議的邊境上。中國以后如果再提出邊界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頗大困難。
中國與緬甸的邊界線北段,屬于麥克馬洪線向東的延伸,其論據是這段邊界與麥克馬洪線同屬于英國殖民當局單方面制訂的、沿分水嶺和山脊線劃定的“邊界”,傳統上被認為的中國領土包括今緬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區。
4、問題解決與困難
“殖民遺產天然繼承者”
中印兩國邊界爭端緣起于英國殖民者1914年炮制的、被中國歷屆政府所拒絕承認的《西姆拉條約》及“麥克馬洪線”。由于“麥線”的非法性,炮制者直到20年后才在相關地圖集中標出“麥線”具體位置,且標明“未經標界”。
然而,1947年獨立建國后,印度自詡“大英帝國天然繼承人”,要求全盤繼承英印殖民帝國在藏特權及侵略遺產,堅持認定中印邊界已經劃定,兩國不存在邊界問題;并聲稱若要談判,中國須首先承認“麥線”,并接受印方主張的西段邊界線(即按分水嶺劃分),在此基礎上雙方可就一些“枝節問題”進行談判。
對于邊界問題,中國政府從一開始態度就十分明確,即中印邊界從來未曾劃定,《西姆拉條約》及“麥線”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著中國政府所為,是非法的。中國向來認為,中印兩國理應遵循互諒互讓、有取有予的原則,解決邊界問題。然而,由于成因復雜,中國愿在“麥線”問題上采取現實態度,從未要求印度歸還舊殖民主義者非法并入印度的全部中國領土。
“放棄特權換回報”
麥克馬洪線
獨立后的印度繼承了大英帝國的“西藏應為中印緩沖區”的地緣政治觀,全盤接受了大英帝國在藏的所有特權。即便西藏和平解放后,印度也遲遲不肯放棄這些特權。尼赫魯政府甚至慫恿達賴出走境外,尋求“藏獨”。
1954年4月29日,經過多輪會談,中印兩國簽訂了《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印度被迫放棄在藏特權。但尼赫魯政府想當然地認定,通過該協定,中國政府承認了中印兩國邊界現狀,即完全按“麥線”劃分,這是中國對印度“放棄在藏特權”的回報。同年,印官方地圖開始將印邊界說成是“牢固和明確的”。
隨后不久,在這種“要求回報”心理的強烈驅使下,尼赫魯政府理所當然地推行起更加冒進的“前行政策”,并最終引發了中印1962年的邊境沖突。
“誰控制誰有理”
在過去幾十年中,印度一直在努力“造成既成事實”、迫使中方承認印度對有爭議地區的“實際管轄權”。在這種心態作用下,印度不斷地在東段邊境爭議區采取單邊行動,即“領有化、行政化、人口化和軍事化”。
“領有化”就是不斷派人占領爭議地區,甚至不惜武力驅趕西藏地方行政官。如1951年2月,在中國軍隊和平進入拉薩之時,印武力驅趕了達旺地區的西藏地方收稅官。至1953年,印已基本“領有”了“麥線”以南的廣大地區。
“行政化”就是加強對爭議地區的行政管理與機構設制。印獨立后,1950年成立“北部和東北部邊境委員會”;1954年成立“東北邊境特區”,歸外交部領導;1972年1月20日將該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歸內政部領導;1986年12月8日,印政府又將該“直轄區”內化為“邦”。
麥克馬洪線附近風景
“人口化”就是不斷往爭議區移民,使之“印度化”。過去爭議地區主要居住著漢藏語系的中國少數民族,如門巴族、珞巴族等。然而,經過20多年的不斷移民,印內地移民已達60多萬,占爭議區總人口的65%。近年來,印政府更是不斷鼓勵內地人向達旺——中印邊界爭端中的最核心焦點——移民。
“軍事化”就是不斷加強印控爭議區的邊防力量。經過多年經營,印在邊境地區的軍事部署已對中國形成相對優勢。近一年多,印邊防現代化步伐徒然加快,如部署先進的蘇-30MKI戰機、T-72主戰坦克,以及新修機場、大修戰略公路、新增10萬兵力等,以期在兵力、裝備與基建方面對我形成絕對優勢。
當前,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的態度日益強硬,上到國家領導人下至專家學者,毫不掩飾地公開宣稱,“印政府不會讓出一寸領土”。近一年多來,印度有人又開始公開兜售“以西換東”方案,以實現印度“承認現狀”之目的。依據該方案,印度愿放棄歷史上原本就不屬于它的西段“爭議區”,來換取中國承認其對東段的合法占有。但這種“占有者通吃”的心態顯然不被中國政府所接受。
5、中印邊界談判
近年來,中印邊界談判繼續向前推進,邊境地區總體保持和平與安寧。
2012年1月,中印邊界問題中方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戴秉國同印方特別代表、印度國家安全顧問梅農在新德里舉行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15次會晤。雙方簽署建立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的協定。同年3月,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首次會議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會議同年11月在新德里舉行。
2013年6月,楊潔篪國務委員同印國家安全顧問梅農在北京舉行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16次會晤。
2014年2月,楊潔篪國務委員同印國家安全顧問梅農在印度新德里舉行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17次會晤。
2015年3月,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18次會晤在新德里舉行。中方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楊潔篪和印方特別代表、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就邊界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并就雙邊關系和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進行了戰略溝通。
2015年5月15日發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聯合聲明》中有三項明確提到中印邊界問題:
十、雙方肯定已簽署的協議和議定書對維護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致力于加強邊防合作,開展兩軍總部和相鄰軍區年度訪問和交流,努力開通兩軍總部間熱線電話,在中印邊界各段設立邊防會晤點。
十一、雙方確認,早日解決邊界問題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是兩國政府努力實現的戰略目標。雙方決心著眼兩國關系大局和兩國人民長遠利益,積極尋求邊界問題的政治解決。雙方積極評價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取得的重要進展,重申將堅持“三步走”路線圖,在已有成果和共識基礎上,繼續推進框架談判進程,爭取早日找到一個公平合理和雙方都能接受的邊界問題解決方案。
十二、雙方愿以積極態度解決突出分歧,包括在邊界問題上的分歧。上述分歧不應阻礙雙邊關系的持續發展。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是雙邊關系發展和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前,雙方致力于落實現有協議,并繼續努力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2016年1月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印兩國都致力于妥善處理邊界問題,雙方于2003年建立了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當前,中印邊界談判保持良好勢頭,兩國邊境地區保持和平穩定,這為中印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華春瑩說:“兩國特別代表每年都會舉行會晤,雙方工作層就此保持著密切溝通。”
責編: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