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著名的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預測,在2045年,人類將能夠上傳大腦意識至計算機,實現數字化永生。
這個概念似乎很抽象,是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在未來,人們已經能夠足夠詳細地掃描你的大腦,來構建一個數字化的“你”。當你去世時,數字化的“你”開始接替真實的你,住在一個模擬的計算機環境里。數字極樂世界有你的貓、電視,周圍環境跟你生前一模一樣,你的親人可以就像以前一樣與“你”通電話。“你”就像活在夢境中一樣,絲毫察覺不出自己只是一個數字化的虛擬人物。這樣一來,人類就達到了數字永生。
庫茲韋爾是奇點大學的校長,是曾獲9項名譽博士學位、2次總統榮譽獎的技術大咖。眾所周知,他也是著名的預言家。然而,這次2045年的預言會成功嗎?
了解人腦
如果想創造一個一模一樣的人,一個與之前的你有同樣的記憶、個性、意識的人,首先我們必須創造一個一模一樣的大腦,構建出與真實的你一模一樣的神經網絡,而這一切就得從模擬出神經網絡的最基本單元——神經元說起。
現在人們已經可以在一個微晶片上模擬出人類的神經元網絡了,利用的原理就是改變神經元之間負責傳送信息的突觸。比如,你給一個人工智能神經網絡一個任務,讓它一遍又一遍地嘗試。每次它有不錯的表現的時候,你給它一個獎勵信號;谝恍┖唵蔚膶W習規則,每個突觸大小會逐漸改變,不同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會因此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神經網絡慢慢形成。
谷歌AlphaGo打敗人類頂級圍棋大師的新聞,也許已經讓你震驚了,AlphaGo的超強智力正是來自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那么,這項技術能擴大到復制人類的大腦嗎?
目前看來,事情遠非那么簡單。人的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能發動約1000個連接,也就是擁有約1000個可儲存信息的突觸。把這約1000個連接與約1000億個神經元相乘,就是觸點的數量,這個數字顯然是驚人的;蛟S有人會說量子計算機出現后,這些將不成問題。那么,讓我們再進一步假設即使人類真的有能力可以創建1000億的人工神經元網絡,每個人大腦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獨特性又該怎么復制呢?
沒有現成的掃描儀可以弄清楚每個人神經元的連接格局(連接組)。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現在只能達到約1毫米的分辨率,而突觸只有幾微米。當然,也許科學家們可以殺了你,然后把你的大腦制成顯微鏡薄片。然后,科學家們可以嘗試跟蹤樹突,軸突和和他們的突觸連接方式。這個技術太可怕,但即便如此,現在的技術也遠遠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
腦部構造沒那么簡單
不過,現在已經有科學家模擬出了小老鼠神經元的連接組的一部分,也許未來我們真的能掃描你的大腦,提取完整的連接組。那么,制造出了一個神經元異常復雜的神經網絡,事情就大功告成了嗎?
暫時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復制一個人腦遠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如果你想要一個自己大腦的副本,你將需要復制它的怪癖和復雜性,這些都決定了你思考問題的獨特方式。任何這些細節的失誤會導致癲癇、幻覺、妄想、抑郁、焦慮。所以,復制了本身的連接組是不夠的。如果你的掃描只能確定哪一個神經元是與哪一個連接,在電腦里重新創造了這種模式,你只不過是創造了一個殘廢的數字人。
為什么這樣說呢?這是因為真實的大腦是非常獨特的,在真實的大腦里,每一個神經元是不同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些神經元有厚而絕緣的類似“電纜”的軸突,以很快的速度發送信息;其他神經元的軸突較薄,以較慢的速率發送信號;有些神經元甚至不發送信號。所有這些神經元在不同的時間里還會有不同的變化。
信號傳遞的方式也是千差萬別的。大腦中有數百種不同的突觸,不同突觸會使用不同的神經遞質,這將會決定接下來有哪些神經元會接收這些信號。還有一些神經元可以直接“對話”,無需通過它們之間的突觸。其他神經元表現得像一個腺體,而不是發送一個精密的信號到特定的目標神經元,它們釋放出一種化學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影響大腦的很大一部分區域。
人工神經網絡現在還無法模擬真實人腦的復雜構造。人工神經網絡的神經元都是相同的,只會隨著突觸強度的變化而影響彼此之間的聯系,忽略了大腦生物構造的復雜性。
所以,要想復制一個真正的人類大腦,科學家們需要弄清楚每個大腦里是什么樣的突觸,突觸發送的是什么樣的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是以多快的速度被合成,以及多快的速度被吸收。那么,這是不可能的嗎?可能,但它聽起來像是未來的高科技,而不是指日可待的科技。
數字人有意識嗎?
即使現在我們坐著時光機到達了未來,可以一模一樣地復制你大腦的未來,那么,還有另一個障礙。這個大腦是真的有意識的,還是一個模仿你行為的數字電腦?
關于意識,人們提出了幾十種有影響力的科學理論,這些理論各不相同,沒有人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的。但是在神經學的理論里,人們認為電腦可以模擬出一個有意識的大腦。如果我們可以全面詳細地掃描一個人的大腦,并且在計算機上模擬出結構,那么模擬出的數字大腦會有意識,它將具有記憶、性格、情感和原來的智力。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已經走出了困境。讓我們再看一種情況,假如有一天你被綁架了,每天只有一個窗口,會固定地出現水和食物,讓你維持生存,你所在的房間里一無所有,幾十年來你唯一看得到的是周圍10平方米的空蕩蕩的房間,你會覺得如何?不真實或者很恐怖,總之,感覺不自然,對嗎?
把這個房間換做是一個虛擬世界,如果這個虛擬世界什么都沒有,而更恐怖的是你發現你竟然連身體都沒有,這個時候你即使有意識,恐怕也希望這意識趕快消失。我們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常常與周圍環境相關,大腦功能和周圍世界之間的這種關系有時被稱為“具體化的認知”。因此,下一個任務是模擬出實際的身體和一個現實世界,再在其中嵌入模擬大腦。在現在的視頻游戲里,真實的身體還無法模擬出來。游戲里的身體不具有正常的人類肌肉、皮膚的彈性或運動的流動性。不過,相比于模擬大腦,這些技術已經是小菜一碟了。
你還是你嗎?
那么,現在讓我們最后進行一個假設。在未來,我們已經具備了所有的技術。當你接近死亡,我們掃描你的詳細資料,火速建立你的數字副本。然后,當你死去,那個模擬的“你”醒來了,具有相同的記憶以及和你一樣的個性。“你”生活的虛擬世界制作得似乎并不完美,氣味可能不太一樣,細節可能丟失了,但也相當不錯,“你”發現自己是在一個熟悉的世界里。這里可能是一個模擬的紐約市,與同樣已經死去的人們在一起,但沒有老鼠或污垢;蛘咴卩l村里,或者在沙灘上,每年的系統升級會使得環境一次次更逼真。除非操作系統崩潰,“你”不老化、沒有傷害、無死亡。
總之,恭喜你:你終于到達永生了!“你”可以用你活著的時候與世界交流的方式繼續交流,用智能手機或通過電子郵件,“你”可以繼續更新微博和微信圈。也許“你”仍然有在現實世界中的工作,作為講師或董事或喜劇作家,將自己的智慧傳達給一代又一代人。這就像你已經去了另一個宇宙,但仍然能接觸到曾經生活過的世界。
對于你的朋友和家人來說,你還存在著,只是出了趟遠門。但是,這是你嗎?難道你欺騙了死神,或者僅僅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副本替換了自己?很顯然,無論多么精確的模擬,它不會是你。真實的你,已經在你的肉體死亡時跟著死去了,這將是一個怪異的假貨。但在虛擬世界里的“你”不會這么認為,與生前的你一樣,他會堅信這就是真實的你。
假如你在生前就已經創造出了數字化的“你”,這個問題真的很難搞清,你到底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世界上存在著一個真正的你,一個假的你?不過,在你弄明白這個問題前要明白,就目前的技術來說,庫茲韋爾關于2045年數字化讓人永生的預言還不太可能實現。
責編:科普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