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本身就是一件突破,實現了多個首次。
圖 1 嫦娥五號
1)實現中國首次月球無人采樣返回,嫦娥五號提取樣品是1976年蘇聯成功完成“月球24號”無人探測任務以來的首次采集月球樣品嘗試。
2)首次設備自動采集月壤超過2kg,超過前蘇聯設備自動采樣170g,10倍有余,成功帶回后,我國月壤存儲量也躍居世界第二位,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表 1中美蘇月壤采集統計
3)首次在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Mons Rümker)一帶采集樣品,如圖2所示。此處是月球最大的月海“風暴洋”,也是人類從未探索過的區域。
4)首次突破對月球采樣的相關性技術,完成第一次進行實施,為我國探月工程又一里程碑。
……
多個首次,讓中國探月工程攀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如果非要言明這兩公斤“月壤”的價值—無價之寶。
圖 2 嫦娥五號、阿波羅和luna采樣分布點
另外,不要以為采集“月壤”,就是拿著小鏟子鏟到容器里面,就結束了,沒那么簡單。有一組數據,來看看“月壤”采集,如何實現的?
19個小時提前完成月球表面樣本采集,并封存在儲存裝置中,火神山醫院第一棟樓完成,中國速度僅用16小時,可想而知“月壤”采集工程何等難度。
兩種采樣方式,表取采樣的機械臂非常搶眼,臂桿長3.7米,由數十個關節組成,采樣范圍在120度七八個平米,表取重量約為1.5公斤。淺表鉆取,可以360 度無死角可視化操作,鉆取樣本約為0.5公斤。
超過100℃高溫,嫦娥五號耐受太陽直射下超過130℃的高溫,以及比地球上大得多的輻射,還要承擔真空環境下難以散熱而帶來的性能衰減,克服測控、光照、電源等方面的條件約束,在極端條件下完成采樣工作。
嫦娥五號“金鋼鉆”,嫦娥五號不能移動,落到哪就得在哪鉆,針對鉆取任務,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研制團隊開展了上千次地面鉆取試驗,實現了鉆取子系統“回轉”“沖擊”和“回轉+沖擊”三種模式,以及不同參數的自由切換,以適應多種月壤工況。
表取的初級封裝裝置并非僅僅是一個容器,里面還有很復雜的傳動機構。該裝置雖然只有2個電機,但可以完成22個復雜動作。
因此嫦娥五號的“挖土”工作,可以稱之為“驚險19小時”,但科研人員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嫦娥五號在完成采樣工作后,按時起飛。 月壤有何不同之處,引天下英雄聚焦于此1)歷史“最年輕”月壤
本次月壤不同于美蘇兩國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文章寫道,嫦娥五號收集最“年輕”的月壤,將幫助科學家探索月球歷史的奧秘。呂姆克山周圍有著非常年輕的月海玄武巖覆蓋區域,因此嫦娥五號可能采集到形成于10-20億年前的年輕樣品——這將填補月球地質定年和年代劃分上最大的一塊空白。
2)純凈的“月壤”與被污染的“月球隕石”
在人類無法踏上月球時,人類對于“月壤”的研究多來源于“月球隕石”,月球隕石是遭受小行星撞擊從月球飛濺出來并隕落到地球上的巖石,月球隕石雖然是月球的巖石,但是經過空間運動,已經被污染,很多信息無法準確探究,因此純凈的“月壤”能夠為科研分析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在嫦娥五號采返回來之前,我國純凈“月壤”含量僅為1g,這一克月壤是由美國在1978年中美建交送給我國的,其中0.5克放在了北京,另外的0.5克被用來研究,可想而知純凈“月壤”科研價值多么重要。
3)“月壤”是化石記錄
就如圖地球的巖石一樣,通過分析”月壤”我們能夠了解巖石的形成原因,分析“月壤”的化學物質,找尋生物存在的痕跡,以及對這些月球樣品的放射性定年,也讓我們真正確定了月球上一部分區域的絕對年齡。
4)“月壤”的利用
月壤中富含稀有氣體,特別是氦-3(3He)是月球重要的核燃料資源。根據專家保守地估算,月壤中3He的資源總量為約100萬~500萬噸。3He是一種可長期使用的、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發電的的燃料。與氘-氚(D-T)聚變反應釋放中子相比較,由于氘-氚(D-3He)聚變反應釋放出質子,其反應所需防護的設施、材料和環保條件較D-T反應簡便、廉價。我們只需簡單地計算一下,就可知道這500萬噸3He的真正價值。例如,建設一個500mw的D-sup>3He核聚變發電站,每年消耗3He僅50kg;1987年美國的發電總量若用D-3He核聚變反應發電,每年只需消耗25噸的3He,1992年中國若用D-3He核聚變反應發電,每年只需3He消耗約8噸。從這些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開發利用月壤中的3He,將為人類提供一種可長期使用的、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發電的燃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之臺起于壘土,中國對于“月壤”研究的新開端就是從嫦娥五號“挖土”開始的,因此我國數十年心血,不遠萬里之遙,去月球挖土意義非凡。
(作者單位: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責編:微科普